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从精选和全集谈到怀旧

以前看书有个习惯,每当看完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后,总是希望把这位作者所有其他的文章都找来看看。后来渐渐发现,全集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真正想要的只是一本不错的精选集。一位作者,特别是那些创作了大量的短篇作品的作者,我们需要的只是读一本他的精选集,就足够领略到那位作者的出众才华了。多数时候全集只是为研究该作者的那些人准备的,全集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并不关心也没什么精彩可言的。

这很像人的一生,你在这辈子里可能做了很多事,但所有这些事中真正有价值的,值得别人记住的,也许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件。但是就这么几件事把你的一生都概括了,你活着的大部分价值就存在于这么几件事上。当然如果你是生活的大师,你这辈子可能会有更多的事被人们记住,可惜大多数人都不是大师。正如大多数人无法成为文学大师一样,大多数人同样也不能成为生活的大师。

全集的存在除了为研究的人准备的之外,就是为狂热崇拜者们准备的。最典型的就是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有不少歌迷会将某一位歌手或者某一个乐队的所有专辑,一一的收集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的偶像实实在在的充满了他们整颗崇拜的心。有时候这种收集也是为了一种怀念,不仅是对这些歌手的怀念,也是对这些歌曲伴随我们走过的这些岁月的回忆。

大部分人都是有一颗怀旧的心,如果一个人将过去的一些都用现在的一些进行覆盖,那么他永远只能虚无缥缈的活着。当他在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秒钟,他会觉得他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里生活过,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虽然“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我们还是可以将这些事“都付笑谈中”的嘛。

可能有些人会将怀旧误读成守旧,其实这跟守旧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怀旧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追忆,并不是想要把过去的一切强行的保留下来。怀旧不但不是守旧,而且我发现很多善于怀旧的人比一些不善于怀旧的人活得更时尚。

让我们再次回忆起,那些文字,那些音乐,那些电影,那些已离开乐坛的乐团,还有那些早已离我们的远去的漫漫岁月和陪伴我们走过那段岁月的每一个人。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在牛博的这半年

我写博客将近一年,用牛博也快半年了,要说对牛博一点感情没有那是假话。在前段时间,也曾担心过牛博会在某一天醒来后突然无法访问,这一天确实来了,来得悄无声息。我原本觉得GFW对牛博视而不见很不正常,现在总算正常了。发现网上不少牛博的忠实粉丝,纷纷发帖对牛博进行声援,看了几条感觉似乎有些悲壮的味道。想必老罗看了一定会对你们说:牛博不需要声援(老罗从来都是如此的剽悍)!

仔细想想,声援也许只能是徒劳的。因为我们的声音实在是太没有分量了,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把周围的气氛搞得跟四面楚歌一样,实在是很不可取的。

现在的言论自由程度比起改革开放之前,已经算是很自由了。但我们似乎对这种有限度的自由始终无法满足。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呢?是不是一种无约束状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造谣就造谣,想骂谁就骂谁?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所需要的言论自由并不是无限度的自由,我们只是希望在谈论到一些敏感问题的时候,当权者不要过于跟我们较真。因为显然我们的谈论都没有违法,违法了自然会有法律来进行制约,也不用劳您的大驾了。

我想管理层为什么会对现今的网络界如此的担忧,这很可能跟各种法律没有及时跟上有关,或者现有法律还不够完善。如果没有十分有效的法律,对各种的自由进行有效的约束,这种法律空白状态他们是万万不能容忍的。所以现在他们只能用这种不太高明的逐一封杀的方法,来让局面尽可能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这种封网的做法,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是把一切国外的东西都关在国门之外,最后怎么样呢?这可能说的严重了一点。但至少我觉得封网的做法跟以前大量禁止出版某些书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该知道的,即便想不明白只消看看历史书,也该是很明了的。

很明显封网的确存在很多不妥的地方,这封也不能作为一种长久的办法,就这么一直封下去的。有人担心牛博如果就这么被封死了怎么办?我只能跟你这么说:牛博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最后,真心的希望牛博能够早日恢复正常。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文艺界低俗化的原因

刚才在新浪上看到一篇《中国音协越“阎肃”就越大尾巴狼》,主要是针对中国音协抵制网络歌曲一事。作者似乎对这种排斥“低俗音乐”的做法很不满,他在文中说道“我不认为《老鼠爱大米》是经典作品,但这并不等于我就会认为凡和徐沛东、阎肃、谷建芬路子不符的作品就是低俗恶劣,更不等于因为世界上存在着高雅音乐就不准我去消费低端音乐……”

现在不论是音乐也好文学也罢,都有向平民低俗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音乐和文作品的存在价值,但是却没必要去提倡人们创作这类作品。因为它们本身就很低俗,要是数量再一多,那它们就跟垃圾没什么区别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这是由于创作门槛的降低造成的。就像一个公司招工一样,如果它要求本科以上的才能来应聘,那么前来应聘的人的总体层次就在本科以上;如果它没有文凭限制,那么就连没读过书的人也会来应聘,这样整体的层次水平就会降低,来的人也是鱼龙混杂。音乐文学也是一个道理,以前想要出一本书出一张音乐专辑要求是很严格的,因此出来的书和音乐CD总体的质量都很有保证,很多经典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严要求下产生的。现在创作的门槛低了,或者说发表作品更方便了,所以很多在以前那种要求下无法发表的作品,现在也出现在了台面上。正因为这样,当今的文艺界才会如此良莠不齐。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次提高创作门槛,但这似乎在网络时代行不通。看来只有等全民的整体创作能力提高,这种低俗的状态才能有所缓解。


(再说点关于牛博的事:牛博网已经有几天上不去了。现在网上主要有两种传闻:一种说是被黑了,还有就是说被和谐了。我觉得多半是被和谐了,因为如果是被黑的话,应该有备份,恢复起来也是很快的事,而现在却始终不见有恢复正常的迹象。这是很强硬的也是没得商量的,他说今天要封你,你就过不到明天,看来我们只能另谋新地了。)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读《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余秋雨

刚才在看一个网友博客的时候,发现有余秋雨老师的链接,想来好久没去看他的博客了就点进去看了看。

发现两篇很有意味的文字:
秋雨录·灾难的脚印:《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二)
在这平庸的年代,有谁能享受千军万马向自己奔来的荣耀?
千军万马不可能让一个人受伤。找不到方向的队伍呼喊着一个人的名字胡乱冲撞。
这种呼喊,不管开始是不是捉拿声,到最后,必然成为欢呼声。他们把他拥戴成了坐标。
——《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秋雨录·灾难的脚印:《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三)
  坊间有“余古之争”、“余金之争”、“二余之争”、“三余之争”……据说其中一“余”指的是我,而我却不知道有这种争论,甚至不知道争论的对方是谁。
  当一个碗要冒充两个碗相撞,它必须先要把自己敲碎。为了引人注意,它要敲得很响,因此碎得彻底。
  我还没有回过神来,只见眼前一片瓦砾。
——《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上面那个“秋雨录”是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在一些视频播客网站看过一些,很不错。于是就到百度上去搜了一下,好不容易找到了高雄中山大学演讲 这篇文字,这是百度贴吧的。我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里面有很多地方说得很到位。当然这篇文章跟上面那个“秋雨录”没有很直接的联系,因为一个是一档节目,另一个是一篇演讲稿。不过这篇文字却是很值得一看。

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余秋雨老师对读书的看法,可以说他把读书的乐趣的妙处说的相当透彻,即便你曾经不怎么喜欢读书,或者对如何更好的读书有些困惑,想必这篇文章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

文中说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麼今後要 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无 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意的丰富。而他们失 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 大。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 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 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 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 功於阅读。”

这只是前面的一小段,类似的对读书的精妙论述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是喜爱读书的人此文会引起你的共鸣。余秋雨老师对于读书确实有很独到的见解,实在是很见功底啊。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和谐的社会

几天不写博客,发现牛博上不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和谐”掉了。值得一提的是牛博虽然上不去了,但是Blogspot.com却又偷偷的解封了,这样也好,总比两个都封的强。其实很多人写博客只是为了向别人抒发一下自己的想法,仅此而已,因此大可不必把问题的严重性提升到和不和谐的层面。只要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一个想说话的人即使在全面禁言的时期,还是会忍不住说上几句的,所以封和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那么在被封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就拿Blogspot.com说吧,我们在被封的时候可以用抓虾进行订阅,或者干脆找个免费空间把这个博客里的东西传上去,用另外一个免费二级域名进行访问。不过这样有一个缺点就是访问量上不去,成不了气候。当然如果你有时间,有能力,可以直接注册一个独立域名租一个服务器,开个人博客得了。不过这也会被封的,如果你严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美好形象,那这就没办法了只好接着换域名吧。

我觉得一般人,你就注册个博客写写可以了,没必要跟真的一样去弄个服务器一本正经的写博客。为什么呢,因为那样做可比随手注册个帐号抓起键盘就写麻烦多了,何必呢?当然如果你铁了心了,就要搞个独立的博客玩玩,那也可以。但是要想整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博客来,光独立还不行,还需要不断的创新,至少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还有就是所有在我们伟大的祖国里写博客的,不论是独立的博客,还是注册的博客,要想没人找你麻烦,务必记住这条“潜原则”:不要破坏和谐社会的良好形象。不过我始终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这个“和谐社会”竟然能够被一部分所谓的不和谐的博客作者们,轻易的破坏掉;难道这“和谐社会”的良好形象,也是这样被另一部分和谐的博客作者们树立起来的吗?

既然“和谐社会”如此脆弱,那我们还是当心点吧,搞不好哪天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把这个“和谐社会”给摔坏了,那岂不是成了罪大恶极之人了?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先走者吃亏!

上海市杨浦区辽阳路段拆迁现场

上图转自:
敏思博客

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这样的回复很“不争气”

父女博客的作者陈大记者,为什么回国没待多久就会发现“中国人不争气”?我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不争气”的中国人的。想必主要的接触应该就在网上,就在他的博客的评论中。

现在的一部分网民真是越来越忙了,忙得只剩下看一眼题目的时间了。比如:看到《你是傻逼》立马就怒火中烧,觉得这篇文章不用看,肯定是骂他如何如何傻逼的;看到《动物园》就觉得这文章一定是写一个傻逼如何参观一个动物园的。正是这样的评论,把我们的素质低和不争气的“劣根”,暴露在了我们伟大的海龟派爱国大记者陈强同志眼前,陈大记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所以大家以后回复的时候,能不能先把文章看完,如果全看明白了就回复,如果还有没看懂的地方就不要轻易回复,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回复才会变得争气。再有就是,我们的回复能不能“语气友善且条理清晰”一些,这样才会显得咱中国人是有素质的,才不愧于光荣的五千年文明史。

等到什么时候连陈大记者都说咱中国人有素质了争气了,那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争气了有素质了。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开空车就罚款

现在堵车问题正随着道路修复工程和道路拓宽工程的遍地开花,很有愈演愈烈的势头。但我总是觉得如果不修路,这堵车问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修路只是让堵车问题更加突出了而已。

最近发现,一个人开一辆车上路是造成堵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你们想一下,这本来可以坐四个人的车子就只坐这么一人,中国人口又多,这样不就等于让一亿人口占四亿人的位置吗?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照这样下去再宽敞的马路也会被挤得水泄不通,何况城市本来就没多大地?

我琢磨着,以后是不是该立个法,看见空着的车就罚款,比如:一个能坐8人的车只坐了2个人,6个空位每空位罚款100元,也就是600元。当然你也可以放宽松一点,比如能坐4个人的车,只要坐了3个就不用罚款等等。

这样以后在马路上就再也看不到空车了,就算没人坐为了不罚钱,找也要找个人坐边上。这不但能缓解堵车的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降低空气污染,而且对共创和谐社会也大有好处。

当标语口号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采取点强制措施。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审查吸烟镜头了要

据说广电总局要求加强审查影视剧中吸烟镜头,恐怕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看到如此有创意的审查制度,对吸烟镜头进行审查。这做法很可笑,就如同:一个小孩有随手乱丢垃圾的习惯,你就把他双手捆起来;一个酒徒有嗜酒的习惯,你就把所以与酒有关的东西都从他生活环境中抹去一样。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新上海滩》里没有一个吸烟镜头,甚至所有的影视剧里都没有吸烟镜头,观众们会有什么反应?那是不是意味着吸烟人数将会大幅度下降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吸烟,而且很可能这个审查制度就是在烟雾缭绕中产生的。

电影是生活的再现,我不相信如果生活中吸烟人数少了,电影里吸烟镜头还会如此之多。真正使青少年模仿吸烟的,是生活这部演不完“电视剧”,而不是那些电视剧。如果你们在制定审查制度的时候就是吸着烟的,那这套审查制度又能有什么说服力呢?

所以一切还是要从生活实际中抓起,不要搞这套表面的东西,否则不但可笑,而且意义也不会大的。

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内心矛盾的珊瑚虫支持者们

大部分用过QQ的人,应该都知道“珊瑚虫”这种去除腾讯广告的改版QQ。在这里我从两个方面:一方面觉得珊瑚虫做得有些不妥,一方面又支持珊瑚虫,来分析一下这一部分珊瑚虫支持者们的矛盾心理。

我们说一个软件厂商的收入来源,特别是一些提供免费使用软件的厂商,他们的收入大部分是来源于广告以及提供的一些特别服务。那么“珊瑚虫”如果屏蔽了腾讯的广告,也就等于让阻碍了腾讯的财路,这显然从道义上讲也是不对的,更何况是违法的。

断了腾讯一点财路也就算了,自己老实点呀。他却不是这样,不但断了别人的财路,自己还从中谋利,那就很不应该了,这不明白着抢腾讯的钱吗?这样一来腾讯哪肯饶了你呢?任何一个软件,包括外挂、盗版、改版,都是需要通过获利来养活自己的,所以“珊瑚虫”即使以前纯粹是为方便用户并没有从中获利,但是要想维持生计,最后总是要寻求利益了。这对腾讯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珊瑚虫”是摆明了是在抢腾讯的钱,这点我想只要不是盲目的珊瑚虫支持者都会反对的,至少会觉得“珊瑚虫”是有些不对。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我发觉我们的民众太喜欢反抗了,特别是喜欢对心目中“强者”进行反抗,对自认为的“弱者”进行无条件援助,这大概是从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吧。在这里“珊瑚虫”作者就成了这种“弱者”,而腾讯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财多势大的“强者”。因此很多“珊瑚虫”支持者之所以仍然继续支持着“珊瑚虫”,这种“锄强扶弱”的心理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这种“锄强扶弱”心理外,还有就是对“弱者”的同情,不论“弱者”是对是错,总喜欢用同情“弱者”来显示自己的崇高。

除了这些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他们确实在“珊瑚虫”上受到过好处,也就是一段时间里“珊瑚虫”确实有效的屏蔽了腾讯烦人的广告,并提供像IP地理位置显示这样腾讯没有的诸如此类的一些功能。

如此看来,“珊瑚虫”的支持者们,又是本着锄强扶弱、同情弱者的精神,以及对曾使自己受过益的人的一点点感谢之情,所以继续支持着“珊瑚虫”,却不论它是对是错。这好像又显得有点盲目了。

分析完之后,你是不是对:为什么明知“珊瑚虫”是犯法的,还会有一些人一如既往的支持着“珊瑚虫”,有所了解呢?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较你妈X真!

前面说过写博客的人多了,就产生了“沙发族”这么一个副产品来,或者既写博客又做“沙发族”。当然沙发族不一定只会写沙发两字,从广义上说沙发族是所有看别人博客并回帖的人的总称(穿马甲的也算)。其实这一族人也算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也没什么不好的,没有了这些看客估计很多热血博人都将失去写博客的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虽然他们都是沙发族,但若要细分还是能分出个ABCD…类来。

今天就说这么一类,这类人似乎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特喜欢跟人较真,很有一点掉进黄河淹不死的感觉。具体怎样我们看一段这类人的言论就知道了,这里称他们为“较真型沙发”。

事体是这样的一天赵二突然文思泉涌,于是随手摸了个键盘就敲打上了,好家伙不一会功夫一篇署名为赵二狗的文学作品就诞生了。写完之后赵二愁上了,他心想:向报社投稿吧,现在这些个傻X编辑肯定觉得我写的文章,没达到恶搞的理想程度,而且很不和谐,准是要被他们退回来。真苦恼着呢,突然抬头一看一张XX的博客映入眼帘,大笑一声说:“妈的,找到了!瞧我笨的,投稿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如今还投什么搞啊,弄个博客直接往上一发不就全解决了,还不用看编辑的眼色。多好的事啊。”

二话没说就在白读上输入了“博客网站”四个字,一按搜索,嘿真快黑,成千上万条记录都出现在他眼前。他随手点了第一条叫什么猩狼博客网的。进去注册了个帐号,马上就把刚写的那篇大作发了上去。发出去之后,像往常一样刷新着页面,但刷了N次之后还是没看见他文章的影子。他那个急啊,不停嘀咕着:您好歹给个回复,能发就发不能发就拉倒吧,德性连屁都不放一个真够那什么的。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赵二醒来又不很自信的刷新了一次网页,嘿上去了黑,看把赵二高兴的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的。点开一看,上面有十几条沙发们的评论了已经,其中一条就是“较真型沙发”写的:“你这文章我好像哪里见过……哦对了,就是XX博客上写的。你说你抄人XX的文章也可以,但好歹也注明个转贴出处不是,你说像你现在这样不声不响的就抄来了多卑鄙多不要脸啊。”

赵二愣了半晌,难道我博客看多了,不小心把人文章一字不漏了默了出来?!再一想不对啊,我明明是自己写的原创啊,怎么就成了抄袭?于是他这样回道:“难道我现在的写作水平跟XX一个风格,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没过多久就看到“较真型沙发”也回了一条:“你他妈,抄的就抄的吧,还硬要说是自己写的,真是太不要脸了。你这文章不但在XX博客上有,就是XX在《XYZ》这本书里也写过的,告诉你别以为我没看过。放心吧,你承认是抄XX的我想他是不会怪你的。”

这次赵二看完再没有回复了,他想:也许很多东西都给从古自今的那些文人墨客写尽了吧。再过上几百年,也许那些作者只能是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抄袭了吧。有很多东西在经过了几百几千年后,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包括一些曾经的陋习,现在依然存在,这样怎么可能不出现重复呢?就像“较真型沙发”的回复,也许在不久前另一个“较真型沙发”也写过类似的话,这世界真复杂,又真简单。

2007年10月1日星期一

照常升起的太阳

《太阳照常升起》看完了,因为找到了下载。这个“廉价的时代”让不少网民养成了享用免费资源的习惯,当然能免费谁愿意去花钱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辛辛苦苦花钱拍个片子也不容易,希望离电影院近的朋友们,还是去电影院看这样比较厚道。

怎么说呢,之前在早已在网上看到许多“影评家”的高论,觉得很不过瘾,因为总觉得他们没说到点子上。有些只对影片的技术面说得头头是道,什么色彩啊,结构啊,直到看完了我还不知道他对影片内容有什么观点。我觉得影评最主要的是对影片的内容进行分析,而不是过多的谈论技术面的问题。

姜文的这部电影,单就内容来说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我相信只要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或了解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能多多少少看懂个大概,除非你的思维还很幼稚。那是一个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不是很开放的时代,跟如今的异常开放却是有鲜明的反差。

这部电影的背景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是当时人们对性的看法。在那个时代不少人是为活着而生活,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多少有些贫乏。同时性在那个时代还是个很私有的东西,人们的性观念是受到压抑的,但有一点是和现在一样的,就是他们的性需求。这就形成了一种内心火热而外面受压抑的畸形状态,因此在那个时代发生很多离奇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太阳照常升起》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里一部分人生活的写照,粗一看你会觉得有些离奇,但仔细一想在那样的时代里发生这样的事也是很正常的。对于这部影片具体的剧情我就不说了,因为我又不是“影评家”,所以我只是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观看后很抽象一点感受。

不过个人觉得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深刻,很值得“过来人”细细的回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