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星期日

看完美国和中国之后呢?

父女专栏-大小眼看美国(父女博客:父陈强,持中国记者证,从业20载,遍访中华大地包括台港澳,涉足10多个国家,现任美国某大学访问学者。女陈韵正,在中国上到小学5年级,2006年初随父母到美国,现是Lange中学6年级学生。号称是用:两代人不同的视角看美国。 )

他写的一篇《回国后,我怎么反而不习惯了?
》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应。在他的博客中有很多对中美两国之间生活差异的描述和比较的文章。 特别是在他的这篇“回国后”中,写到很多当前中国社会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写得很好都是事实。这些问题别说是一个先从中国到美国住上几年,然后再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号称“海龟”的人会感到不适应,就连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也是一肚子不满意没地方发泄。

有一篇写到美国很多公共设施都是免费提供的,包括上学都是免费的,而且“不仅美国公民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连我们这些临时居住的‘老外’,甚至非法入境的学龄子女也一视同仁”。这和他们的高税收很有关系,他们本来收入就高,交的税据说是收入的三分之一,可以想象这是一笔多大的数目。如此一来在社会福利各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就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还有一篇是写中国人到美国生活的头几年是如何的不方便,有一肚子苦水要述说。是的,不仅中国人到美国生活会觉得不方便,其他国家的人到中国来生活也一样,甚至连在美国生活了几年的中国人,回国后也会觉得不方便。其实“一个人不论在哪个国度或地方,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活得开心,就算呆对地方了。”,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不论在哪只要活得开心就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的事呢?

前面说的都是我觉得不错的一方面,但是另一些方面我不是很赞同。一个中国人到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并且能在回国后对两国的生活差异进行比较可以,而且能让不少人了解一下美国的情况。但是如果随着不断比较,渐渐的比较出怎么中国人就那么不如美国人来,这就有点“海不归”的味道了。

没错,我们是有很多地方跟发达国家有差距,我们也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在逐渐融入世界的同时,努力的改变着自己。虽然在改变过程种仍然会犯错,但是我们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丑陋的方向发展。所以正如我们不应该对一个正在努力改变错误的人不停的批评一样,我们应该更多的去鼓励他们的做法,并对他们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赞赏和认可(美国的教育观念也这么认为来着)。绝不是像《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样继续责责不休,虽然是转来的文章。

我说这些,不是在袒护什么,我只是觉得对中国人缺点的评论太多了,而对人们做出的改变的赞扬和鼓励太少了。请问没有适当的赞扬和鼓励,改正错误的动力何在?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腐败->廉洁


为了防止有人看不明白,特别注释一下,注释的内容为:没这么容易。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从古典到通俗

了解西方音乐史的都知道,音乐最早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发展到了古典时代,又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终于从古典时代走到了如今的通俗时代。关于音乐史的细节,我在这就不多说了,因为这不是在写书,所以没必要让大家像读一本书一样看我的博客(我很不赞赏长篇头的博客风格)。这里主要讨论一下,这种演变的合理性和原因,思考一下将来的音乐将会怎样发展?

那么我觉得从经典走到今天的通俗化平民化,这一发展过程是跟历史的发展改变和社会体制的不断改变分不开的。只要去了解一下音乐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那时音乐和宗教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宗教本身的严肃性神圣性,使得这些音乐的格调,也变得很高雅很庄严。这是一方面原因,除了宗教的影响外还有社会制度的方面的影响。那时大部分音乐都是给王室享用的,而平民中虽然也有音乐但是不成气候也不专业,所以那些王室音乐就成了那个时代的音乐。

随着帝国制度的废除,封建思想体制的推翻,以及宗教影响力的减弱,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音乐创作者们在创作题材构思上的束缚也逐渐淡化,甚至变得非常自由,再加上人们对平民通俗音乐的需求随生活水平日益增强。这些要素就促成了通俗音乐时代的到来,可见这样的发展是有其合理性的。

为什么古典音乐不能成为当今音乐的主旋律呢?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从来没有正真的被大多数人理解过,因为它太深奥了,大多数人对它的欣赏只停留在感觉好听的层面,而要深入理解欣赏那真不是大多数平民能做的事。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古典音乐在音乐界还能统治几百年呢?那是因为那时人们对宗教非常虔诚人数也非常多,而那些音乐又是用来为圣经之类的宗教书籍进行配乐的,那么这些音乐自然会被大部分人接受。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他们不是因为理解了而去听,是因为他们虔诚于宗教而去听。

到了现在宗教不再是社会活动的主旋律,这时人们就显露出本来的喜好,就是说他们更愿意去听一些比较通俗,比较容易理解,比较贴近他们生活的音乐。这也就是一种流行音乐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为大众们不喜欢音乐不懂得欣赏,是因为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太深奥难懂。

即使这样,当流行通俗音乐到来之后,那些古典的音乐还是并存的,只是不再是主导音乐风格了。就是说,在群众中有一部分生活水平比较好的人,他们非常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一些音乐欣赏知识,去品位古典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当然不是大部分人都能实现的。

但是,如果古典音乐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到位,那么也会使得一部分通俗音乐的支持者,也来欣赏一下古典音乐,这对个人修养气质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大部分人既能欣赏古典音乐,又不舍弃通俗音乐,那是一个古典和通俗融合的时代。

就目前而言,通俗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越来越有全面平民化的倾向。我想正如经典达到顶峰后逐渐走向通俗一样,通俗走到顶峰必然会再次让经典崛起,不过我觉得最终很可能是以古典和通俗的融合告终,而后又趋于平静。

音乐是美妙的,不论是通俗的还是古典的(特别是古典音乐),一个人如果从没听过古典音乐,那么对于他的一生来说是多大的缺憾啊。古典音乐很抽象很美,即便对于不懂音乐的人来说都一样。

2007年9月26日星期三

还是那个月亮

现在的节日太多太频繁了,过着过着就觉得,过不过都差不多没什么意思。

任何东西只要一多就会变得没意思,价值贬低成为廉价品。信息廉价了,大学生廉价了,专家廉价了,节日也逐渐的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浓浓的喜庆气氛。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是在爷爷家过的,大人们说说笑笑到了很晚,总算可以回家了。我太困了不想走路,父亲就把我背在背上往家走,我趴他宽大的背脊上特舒服。我悠闲的眯着眼睛望着夜空里那轮淡黄清透的月亮,惊奇的发现原来月亮也会动,而且好像是在跟我一起走的呢,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那样的中秋一生中能有几次?

如今却是这样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饼还是那个月饼。一年到头节日不断,想什么时候过就什么时候过,你完全有条件天天过节。过完中秋又是国庆,怎么总是觉得五一才刚过没多久呢,唉这日子过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节日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一样的月亮一样的月光,却少了一点节日的味道,这可真有些遗憾。只发觉孩子们还是那样的快乐,这么晚还跑出去看月亮,也许在孩子们心中节日永远都是节日,也永远充满了快乐。

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西游记插曲——儿时最美的记忆

敢问路在何方

曲:许镜清
词:阎肃
唱:蒋大为 / 张暴默


歌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天竺少女

曲:许镜清
词:阎肃
唱:李玲玉



本曲为第24集《天竺收玉兔》插曲
歌词:噢……沙里瓦,噢……嗬!……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圆圆的明月,明月,是那潺潺的山泉。我像那戴着露珠的花瓣,甜甜地把你依恋。噢……沙里瓦,噢……嗬!……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璀璨的星光,星光,是那明媚的蓝天。我愿用那充满着纯情的心愿,深深地把你爱恋。噢……沙里瓦……


晴空月儿明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迟重瑞(唐僧)
叶矛



本曲为第18集《扫塔辨奇冤》插曲
歌词: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响声声。夜色昏暗灯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


五百年桑田沧海

作词:阎肃
作曲:许镜清
唱: 郁钧剑


本曲为第4集《困囚五行山》插曲
歌词: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相见难别亦难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吴静


本曲为第16集《趣经女儿国》插曲
歌词: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梦萦魂牵


何必西天万里遥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吴静


本曲为第19集《误入小雷音》插曲
歌词: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芍药婀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雨润红姿娇。香茶一盏迎君到,星儿摇摇,云儿飘飘,何必西天万里遥,欢乐就在今朝,欢乐就在今宵。


青青菩提树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李静娴
本曲为第25集《波生极乐天》插曲
歌词: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咦……噢……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愿此身化作菩提,护众生光照千古。


吹不散这点点愁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郁钧剑
本曲为第10集《三打白骨精》插曲
歌词:就这样蓦然分手,就这样一去不回头。临行方知情深厚,多少往事在心头。啊,山悠悠,水悠悠,一路上风吹不散这点点愁。


他多想是棵小草(又名:被贬五行山)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丁小青



本曲原为第4集《困囚五行山》插曲
歌词:他多想是棵小草,染绿那荒郊野外。他多想是只飞雁,闯翻那滔滔云海。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雷轰电打,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心爽快。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无底船歌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叶矛
本曲为第25集《波生极乐天》插曲
歌词:莫看滔滔碧波,有船就能渡河,莫看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


女儿情

词:杨洁
曲:许镜清
唱:吴静


本曲为第16集《趣经女儿国》插曲
歌词: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


走啊走

作词:阎肃
作曲:许镜清
唱:周立夫/李静娴
本曲为第4集《困囚五行山》插曲
歌词:走啊走,走啊走,依依离别家乡柳,走啊走,走啊走,依依离别家乡柳。披星戴月食风饮露,苦海无边甘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走啊走,走啊走。

取经归来


词:戴英禄
曲:许镜清
唱:蒋大为
本曲为第25集《波生极乐天》插曲
歌词: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休夸说妖魔鬼怪全打怕,莫提起险山恶水都平踏。又一条征程,正摆在脚下。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


大圣歌

作词:阎肃
作曲:许镜清
演唱:胡寅寅


本曲为第3集《大圣闹天宫》插曲
歌词:哈……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大圣齐天。说什么,艰险磨难, 怕什么,鬼怪神仙, 扯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 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

生无名本无姓(原名:齐天大圣孙悟空)
词:付林、晓岭
曲:许镜清
唱:王小清
原唱:黄小群 注:本歌词采用电视剧播出版本
本曲原为第3集《大圣闹天宫》插曲
歌词:生无名,本无姓,天造地就有精灵,有精灵。来无影,去无踪,千锤百炼见真功,见真功。闯东海,闹龙宫,鬼神惧,天地惊。身披旋风,火眼金睛,齐天大圣孙悟空。


风雨行路难

曲:许镜清


歌曲介绍:本曲是男女声混合唱,首先以木鱼声开曲,再是大提琴主奏,是上乘作品。


西游记序曲

作曲:许镜清
本曲为25集电视剧《西游记》开头音乐
歌曲简介:这首是女声合唱曲,出现在西游记开头部分。开头由管乐奏起,加上电子配乐,古筝,琵琶等乐器合奏。是上乘之作!


逍遥自在的孙大圣

词:不详
曲:许镜清
唱:张许


本曲的伴奏音乐为第3集《大圣闹天宫》插曲
歌词:齐天大圣就是我,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天不怕来地不怕,嘿……谁想逍遥自在(嘿)就学我。齐天大圣就是我,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齐天大圣就是我,嘿……就是我,哈哈………


转自:宇宙尘埃

恶搞起源

什么是恶搞?恶搞的意思很丰富,有恶作剧的意思。我这里所说的恶搞意思是这样的:把原本很合理很美很流畅很完整的东西(总之是常规意义上的好东西),用夸张的手法搞的不合理不美不流畅不完整(总之是糟蹋了),这就是恶搞。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的恶搞我们能时常能看到,而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那么这种被不少人推崇的行为方式,是否有其合理性呢?这种恶搞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觉得这些恶搞者一开始是一两个,这时候还是合理的算是一种个性化的东西;到了后来有很多人纯粹的跟风了,觉得很有意思很刺激很好玩,这时候就不太合适了。

那么为什么恶搞在如今会这么流行呢?那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恶搞者,他们充其量只能玩玩恶搞。比如恶搞音乐,把一首不错的歌曲进行胡乱翻唱,以寻求反常带来的听觉刺激。其实这些人,你让他正正经经去搞音乐他们根本就不行,因为他们没能力搞真正的音乐,只能胡乱的搞一搞以丑取胜以烂取胜。恶搞能够得到一批人的追捧和跟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使得那些没能力又想娱乐大众的人,有了一个合理有效的舞台,他们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娱乐价值。

真正有本事的人,用不着靠恶搞来达到娱乐的效果,你见过某某著名歌唱家恶搞翻唱歌曲吗?当然我以前也说过,恶搞要搞得有意义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像周星驰这样的恶搞就很有意义。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我觉得一旦当恶搞有了意义有了价值之后,它就不能称之为恶搞了,那可以算作是一种幽默的讽刺才华。但很显然,这种有价值的“恶搞”并不是大家都能做到的,这只属于少数有这方面才华的人,所以一般人还是不要恶搞为好。

既然我们的恶搞是没意义没价值的,那我们怎么办才好呢?一句话:踏踏实实的去做好一件事,这才是正道。

2007年9月21日星期五

从车上惊闻说起

新浪上一文《谁在给李宇春的公众形象抹黑?》, 这让我记起了不久前一次公交车上的惊闻。那天我坐车去办事,在中途上来三个50岁左右的“少女”,那说话的声音别提了太那个什么了。本来我只要听到那种声调就知道她们有多“少女”,结果她们又正好走到离我不远的一个位置婀娜的站立着,所以她们的谈话声到现在也隐约可闻。

X“少女”:Y姐,最近看了好男儿没有,那XX得了第一名,他歌唱的太好了。
Y“少女”:X妹啊,我觉得还是超女唱的好听,比赛那是我都给YY发了N条短信投票。
Z“少女”:哟,两位大姐啊,我觉得还是咱春春歌唱得最好,人也好,喜欢死了我都。
……(这三“少女”真够时尚的,估计她们全家都很时尚。)

张老师在大作中提到“中国文化一向缺乏公共讨论、民意调查的传统,就连收视率,都有人按照黑箱操作的传统企图造假。”“她是观众用大拇指选出来的……”很有一点愤愤不平的样子。最后还说一句“因此我想对李宇春说,穿你自己的裤子,让别人去掀裙子吧。”,一看就知道在您总监下的湖南卫士也不是什么好鸟。

别在群众的眼前立牌坊,是的民意调查可以作假,你们“大拇指族”就全是大众的意愿,就没有水分?瞧瞧,一“少女”都能发N条短信,能不代表大众的意愿吗,太代表了,这代表可代大了。还有些米粉面条什么的,这真是够民意的,也不排除有“沙发族”参与其中,那就更没话说了。

“‘2007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就是最近的一例。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李宇春居然垫底!”是够吃惊的,别说你吃惊,就连米粉面条们也吃惊啊,敢情同一个人在不一样的场合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原来米粉面条们,虽然支持李宇春,但他们也支持其他非平民明星,当把这两者放到一起之后,他们还是会放弃前者选择后者。所以要知道米粉面条不是独占性的,有时候他们并靠不住,除非你真有实力超过非平民明星,否则你会经常吃惊的。

我发觉大多数人对自己不太了解的人,都不会有太多的好感。而如果你去深入的了解一个你曾经厌恶的人之后,你对自己的偏见看法略有改变,甚至成为好感。李宇春我不太了解,想必从本质来说是个不错的人,但是张老师您也没有必要怒火中烧吧。你们湖南卫视和民意调查也是半斤八两的,有什么好生气的呢,总不能说民意调查就是假的,你们超女大拇指发短信集团就是货真价实的。

还是那句话,别在群众面前装老实人。

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

台风 暴雨堵车积水

新华网上海9月17日电(李荣 章震宇)今年第13号台风“韦帕”目前正在向浙江沿海逼近,预计18日夜里起可能会对上海产生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台风影响。上海17日连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全力防御台风“韦帕”。

现在感觉风道是没想象中的那么大,只是雨量比较大。

如此一来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堵车,一个是路面积水。上海市区一些道路还有一些是老路,所以现在的市建工作主要是为世博修路开道,地铁也一条条的多起来了。这些老路一遇到暴雨就肯定积水,这些问题想必在世博之能得到解决。

地铁到底能不能缓解上下班高峰堵车的问题,我觉得就目前来说,堵车的地方还是在堵着并没有什么明显改变。姑且认为这是人们还不适应,从公交路线换坐地铁,这些问题想必在世博之前也能得到解决。

如果上面两个问题到了2010世博时还没有很好解决,那么只能祈祷在世博期间不要刮台风,也不要下暴雨,否则是很容易“泡汤”的。对于堵车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和北京一样玩玩“单双号”;还有一种就是上海常用的部分地段实行交通管制,比如从几号几点开始某一路段不允许公交车以外的其他车辆通过。

还没写完就听到了风刮过的声音,看来确实有台风,大家还是小心一点好。

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怀旧篇之广东情节

由于家里工作调动原因,我小学有三年是在广东度过的。那时候虽然还不是很懂事,但从那时起一听到有人说粤语特别是听到粤语歌曲,我就兴奋异常很有好感。也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像我这样的有深厚广东情节的非广东人士,也许这些感觉是我与生俱来的吧。

那么广东的一切在我心中到底是怎样的呢?我现在仔细想来,“广东”在我心里也许是一种类似于“精神支柱”一样的东西。我从中感受到了一些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下去的东西,那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它让我觉得在任何的环境下人都应该坚强的生存下去。这些感觉在BEYOUND的歌曲中特别明显,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听BEYOUND的歌。

广东的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非常多,这些人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背井离乡出来打工。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广东打工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这其中有不少人在广东站稳了脚跟,自己做起了老板。而广东的本土人有很多人也在打工。广东原本并不富裕,但是这众多的打工者让广东逐渐富起来了,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不过广东也不是什么都好,最主要的问题是那里治安还是有点差,流动人口多地方大也确实不太容易管好,这一点还是需要逐步完善的。再有就是车子不太守规矩,在上海是车让着人,到广东非人让车不可,我这才知道原来车还可以横着开。最后广东和上海的最大的区别是,在上海走到大街上满眼都是商店,而广东则满眼都是工厂和作坊。

前年放假的时候又到广东住了两个月,更强烈的感受到了广东的变化,可以说是:条条马路都平坦。马路多了宽了高架也起来了,但愿广东一切也越来越好了,真了不起。


广东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两个字——不屈,广东真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感悟的城市。

2007年9月15日星期六

防空警报试鸣

刚听到防空警报的声音,据说9月15日上海部分区县在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我当出什么事了呢。说真的这警报不是很响亮,由于最近附近老是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拉响喇叭开来开去,所以一开始我还以为又是一辆消防车开过呢。如果哪天打战了也这声音,我肯定会像平常一样的出门上路。后来发觉这声音没有忽远忽近,才觉得是不是防空警报,上网一查原来是防空警报试鸣。

我觉得这次试鸣的意义,不在于吓一吓我们,而在于居安思危的良好状态。让居民们感受一下战争时的紧张气氛很有意义。

……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反复无常和小人

昨天下午发现blogspot.com似乎可以访问了,但也没抱有太大希望,因为我已经多次领教过那帮孙子的德行。不出所料,今天早上再次陷入封锁中。如此反复无常,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小人”这个词来。不多说了,更确切的说是我没心情说他们。

说到“小人”让我想起了一句文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据说这句话还很有歧义,说什么小人是指,与君子对立的那个小人呢,还是指小孩子呢。我觉得搞出这种歧义的家伙,不是标新立异就是傻X。因为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能想出什么岐义。卑鄙小人和女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群体,孔子没必要把他们放一起,否则孔子就有性别歧视倾向。那么他就不是君子,是什么呢,他总不会自己骂自己小人吧。

所以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女人和小孩难养。我相信这种解释,对于已成家立业的男人们来说都能很好的理解吧。看问题有时候没必要那么复杂,把原本简单的事想出个歧义来,多自讨苦吃啊。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沙发”正传

邻居小H是个彻头彻尾的沙发族。那天我正在享受周末美好的午觉时间,突然门铃叮叮当当的响了,开门一看一个黑不溜秋的影子出现在眼前。

“哟,小H是什么事把您给劳驾来了?”我半梦半醒问他。
“我……没什么大事,这不,我家电脑坏了上不去网,想借你电脑用一下。”他用打字般的速度说到,还用手不停笔划着。
我打着哈欠对他吩咐道:“书房在那边,电脑自己开,进来吧。我再去睡会。”

一觉醒来之后,大概睡了2个多钟头。走到客厅一望,那家伙一个人做电脑前一动不动的。呦,这可怜的孩子着魔了,我心里嘀咕着。我走过去看了看,屏幕上面好像是某“著名”艺人XX的博客。

“你这是在……”我还没问完,他万分沮丧的自言自语道:“怎么还不发呢,怎么还不发呢?”“喂,你在等什么人吗?”我用足够引起他注意的音量,对他问道。

他先是一惊,接着回头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再转向屏幕说:“我在等XX发文章,我好跟贴啊。”说着他熟练的刷新了一次网页,当页面再此出现的时候,他突然异常兴奋的叫了起来:“发了,发了!我终于等到了……”边说边点开那个帖子,在回复框中打入“沙发”两个字,然后迅速了按下发表按钮。接着又刷新了那个网页,点开那个帖子,看到自己的“沙发”结结实实的排在了回复的第一条,顿时脸上充满了如释重负的表情。这一连串举动,差点没把我吓出个三长两短来。我才知道原来判若两人的感觉,也能在瞬间产生。

我才恍然大悟,XX们天文数字般的访问量,“沙发族”们真是功不可没啊。

2007年9月12日星期三

轮台客打扫战场之《罗永浩又输了》

07.09.11, 轮台客《罗永浩又输了》
07.09.09, 柯南《罗老板的御笔》
07.09.06, NOC《似乎没必要专门给老罗存个照》
07.09.05, 柯南《夸富宴效应》(附方舟子按)
07.08.19, steven《我在牛博网的遭遇》
07.06.28, 阴宇彤《关于文风——阅读方舟子、李敖的文字,以及老罗的非典型“强悍”有感》
07.06.25, 阿木《关于老谭的《文科傻妞你别喊冤》》
07.06.23, 老谭《文科傻妞你别喊冤》
07.06.22, 老谭《方舟子是真男人》
……
07.06.08, 方舟子《让人情世故很强智和高能的罗永浩想个明白》
07.06.08, 木筏子《喜看老方出牛博》
07.06.08, 阿KEN《罗老板的“市恩”情结》
07.06.08, bluesea《罗永浩错在哪里》
07.06.06, 方舟子《关于“吉林延边的精神病患者”》
07.06.06, 无名《关于刷屏的神经病患者》

新语丝我观察你们很久了,最近发现有得寸进尺胡搅蛮缠之势,所以忍不住来发个言。以前一直以为柯南就是那个经常在别人文章后面写“沙发”的那个家伙,难道现在也改行开始“创作”了?方舟子也是,轮台客对他的介绍是这样的“方舟子——新语丝社长,科普作家,以科技打假名声鹊起(声名狼籍?)”。以前觉得方舟子还是个“舟子”,现在“舟子”变大船了?

轮台客是谁?从他写的东西来看,估计他和柯南一样是“沙发族的改行先驱”。从他大作中引用的内容来看,此人阅历相当深厚,基本上把老罗团队和方舟子团队的来龙去脉看尽了。而且似乎很能够在两军开战的时候躲在石头背后,等到打完仗了则开始“打扫‘战场’”。这类人永远标榜自己是最清醒的,别人都在打仗都很冲动都很糊涂。相信轮老师永远不会死在战场上,因为他死了就没人打扫战场了。

看来方舟子团队的确人才辈出,别说人才了就连“沙发族”都请来了能不人才辈出吗?虽然表面上是针对老罗的,但是他对牛博的不屑之情也清晰可见,谁让他是科普作家打假专家呢(还是那句话咱中国别的不多,专家多。)?本来我们大可以静观其论,让他们自生自灭的,但是在得寸进尺面前声明一下观点还是必须的。

说穿了,你方舟子现在走到马路上,人看都不会看你一眼(以前或许还有人忍不住回头看一看专家长什么模样),不信你到大街上试试。

“上海土著”为什么骂你?

上海土著凭什么骂人“群猪”?

好久没看搜狐了,今天一看就看到上面一篇文章,一看就知道这人“挺受伤”的。作者在大作中多次提到“上海土著”,可见其很有历史功底,思考问题很深入。大作开头就做了如下结论:“再次感受到上海土著根深蒂固的小市民性,以及刻薄、狭隘、无知的嘴脸。”,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总结能力。

先说说“上海土著”是怎么回事,上海一直都是一个移民城市,真正的上海本土人特别是浦西的本土人(浦东除外),已经很少了。你能在马路上碰到一个上海土著,你就可以去买彩票了,一等奖就是你的。还要告诉你一点,真正的上海土著我见过,他们现在大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是很有涵养的人,怎么可能跟你群来猪去的呢?

显然你的土著理论不成立。那么你说的那些骂人的土著到底是什么人呢?我可以大胆的告诉你,他们虽然满口流利甚至地道的上海话,当你翻开他们的户口本看他们祖籍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现原来他们是你的老乡。话又说回来,我不敢保证所有上海人都是文明人,但是上海移民太多远远超过本土人口数目,你能保证他们都比本土人文明吗?

再看看你总结的六条。你提到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对没错,你应该认可上海人中有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那么也就是说上海人的整体素质,就代表了来到上海的那些人的素质,因为你也说了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

对于为什么那些“上海土著”(他们大多不是真土著)要骂你们“群猪”、“外地人”,那你们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上海那么多外国人他们也算“外地人”,为什么没见到有人骂他们,因为他们大部分素质都很好。

上海一部分市民确实有刻薄、狭隘、无知的时候,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那只能说明和你打交道的上海人素质都不怎么高。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和高素质的上海人打过交道,就把矛头指向所有上海居民。

在说问题的时候先要思考清楚,否则不但假“上海土著”要骂你,真上海土著也要说你。

2007年9月11日星期二

到底该不该做好人?

以下标题转自天涯社区:
新京报:《有人摔倒,你扶不扶?》
大河报:《法院判决依据是法理还是常理?》
新快报:《帮人反被法院判赔4万?》
云南日报:《武断的“常理”让人胆战心惊》
齐鲁晚报:《法律不能逼人当“小人”》
南方日报:《司法判决应当依据什么常理?》
潇湘晨报:《公众表达:法官的“情理”和“常理”很可怕》
河南商报:《判决书讲法理而非常理》
羊城晚报:《见人跌倒你别扶?》
钱江晚报:《拍"案"惊奇:良知的证明还是阿Q的逻辑》
金陵晚报:《输了官司彭宇哭了 法院一审判决认定非见义勇为》
东南快报:《男子扶起摔倒老太反被告》
东方今报:《搀扶摔伤老人反被诬告索赔 法院判他赔偿45876元》
北京青年报:《彭宇一审败诉与可疑的自由心证 》
海峡都市报:《老妇摔倒 你还敢不敢扶?》
南方都市报 :《彭宇: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


昨天晚上给周曙光发了一份邮件,问他最近在忙什么,早上他回信说:他准备采访彭宇。我说:我会一直支持他的。像这样的事不能让它成为惯例,成为不做好人的借口,否则世界将失去爱。

彭宇为什么那么受关注,因为中国不只一个“彭宇”,类似彭宇的事早已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好人得不到好报,那我们还该不该做好人?我觉得如果我们人人都觉得好人做不得,我们都不愿去帮助别人的话,整个社会将失去人性的关爱,这样的社会不适合人类生存。

可见这种想法一旦成为惯例,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好。一个本来能够被救活的人因为没人救助死去了,谁能保证一生中绝对不会遇到这种需要帮助的情况呢?所以我们要支持多做好人好事,要严厉的惩治那些利用并陷害“中国的彭宇们”的人。

记得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一个大学生在公交车上斗匪徒,而旁边乘客熟视无睹的事,我觉得这太不应该了。现在又来了个彭宇,我觉得一定要让好人得到应有的评价、支持和赞赏。

希望大家都支持一下彭宇,让“彭宇事件”燃起中国人火热的助人之心。绝不能让“彭宇”就这么败诉了,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举步为艰,连问路都没一个人回答。

2007年9月6日星期四

90后里程碑式的一代

先说点题外话。最近发现新浪聪明多了,连“缅怀”都拿来炒作了。下面回到本题上来。

80后和90后是很不同的两代人,他们之间的差距比70后80后之间的还要大。因为90年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使得90后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的先进,更加的开放,更加能和国际接轨。我觉得90后是里程碑似的一代,他们具备了信息时代应该具备的大部分能力和特性。正因为90后是里程碑式的一代,所以就连最近的80后有时候都很难真正理解他们这一代,别说60、70后们了。这一点我作为80末深有体会。

新浪里的一些“前辈们”,分别用大哥大叔大爷的身份对这新的一代人谈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他们所做的只是瞎子摸象式的描述,有些更是不着边际。90后们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有历史的也有国外的,要把这一代人详细的描画出来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办到。

总的来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内心很复杂,知道的太多也就会产生太多的疑问,也许他们会有些迷茫吧。但有时他们又是冷静的,是因为思考需要冷静的状态,也是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有时候他们会很叛逆,因为他们在被当作小孩看的时候,已经渐渐的树立起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这时他们已不是天真的孩子。

对于90后可说的太多,因为在这一代人身上具备了太多不同以往的特性,我们需要不断的深入的挖掘才能窥其一二。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和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只要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是合理的正确的,那么这一代人的所有特性也都将是合理正确的。

我代90后在这说一句:大哥、大叔、大爷们,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而不是误解。狭义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评判标准,并不适合我们。